点心的由来,有多种说法,但大多都和打仗有关。
其中一种说法源于南宋时抗金的一段佳话。公元1130年,金兵大举南侵,渡过长江,占领了建康和临安。爱国人士奋起抗金,迫使金兵向北溃退。当时驻防镇江的爱国将领韩世忠、梁红玉夫妇趁机率八千精兵在黄天荡阻击金兵,将10万金兵在黄天荡内围困了48天。胜利后,梁红玉命令烘制民间的美味糕饼慰劳前线将士,以表示自己的“点点心意”。自此以后,“点心”的名字便传开了。
另一种说法是相传东晋时期有一位大将军,见到战士们日夜血战沙场,英勇杀敌,屡建战功,甚为感动,随即传令烘制民间喜爱的美味糕饼,派人送往前线,慰劳将士,以表“点点心意”。自此以后,“点心”的名字便传开了,并一直延用至今。
经过几千年的文化洗礼,点心的种类层出不穷,变化多样。我们日常吃的点心种类主要有包类、饺类、糕类、团类、卷类、饼类、酥类、饭类、粥类、冻类等等。
考证“点心”
清顾张思的《土风录》卷六,“点心”条下云:小食曰点心,见《吴曾漫录》。唐郑傪为江淮留后,家人备夫人晨馔,夫人谓其弟曰“治妆未毕,我未及餐,尔且可点心。”由文中可知点心古时亦指晨馔。
同书又引周辉《北辕录》云:“洗漱冠柿毕,点心已至。”后文说明点心为馒头、馄饨、包子等,在唐朝已有此名了。
而茶食一名,据《土风录》云:“干点心曰茶食,见宇文懋《昭金志》:‘婿先期拜门,以酒撰往,酒三行,进大软脂小软脂,如中国寒具,又进蜜糕,人各一盘,曰茶食。’”
从文献上看来,点心与茶食两者原有区别,性质也就不同,但是后来早已混同了。
南北“点心”
据我的考察,北方的点心历史古,南方的历史新,古者可能还有唐宋遗制,新的只是明朝中叶吧。点心铺招牌上有常用的两句话,我想借来用在这里,似乎也还适当,北方可以称为“官礼茶食”,南方则是“嘉湖细点”。———周作人《南北的点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