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卷的由来

    南翔春卷皮200克 

     据说宋时福州有个书生,为了温书应试,整天埋头攻读,常常废寝忘食。他的妻子三番五次劝他也没用;就想了个办法:把米磨制成薄饼,以莱肉为馅,包成卷筒形,既当饭,又当莱。这种小吃后来定名为春卷,并逐渐流行于城乡各地。福州人春节期间常常食用,跟北方过节包饺子一样普遍。蔡襄曾写诗赞说:”春盘食菜思三九”。 现在春卷皮已改用面粉,馅一般用豆芽、韭菜、豆腐干,有的还放上肉丝、笋丝、葱花等,较高级的春卷则用鸡丝或海蛎、虾仁、冬菇、韭黄等制作而成。春卷用微火油炸至金黄色,外酥内嫩,又称为”炸春”。

另三则传说:

      传说一:相传在古时候,京城有位僧人来到楚国江陵某地,住在一座小破庙里。那时,紧挨着这个庙有一家酒店,这酒店生意兴隆,远近闻名。一天晚上,僧人正在庙中打坐念经,忽闻得从酒店传来阵阵香味,这是酒店厨师在烹制春卷。僧人不禁垂涎欲滴,自从出家为僧以来,天天吃的是清淡素食,已有多年没有闻过这种香味了,更不用说去亲口品尝一下这种诱人的美食了。僧人独自住在庙中,实在难以挡住这美味佳肴的诱惑,他管不了那许多清规戒律,大胆地从庙后屋跳墙来到酒店饱餐了一顿。后来,僧人跳墙寻美食的故事传了开来,僧人食过的春卷便成了这儿的名食了。凡到江陵来的人都要首先去品尝一下春卷,领略一下古时高僧跳墙寻美食的滋味。后来,有人赋诗道:“春到江陵卷异香,无怪高僧跳高墙”。

      传说二:北宋时期,在一些乡村常有举行迎春活动的风俗,意在祈求新的一年五谷丰收及养蚕业的发达。为此,民间用面粉加水揉成面皮,做成蚕茧状的食品,称为面茧,也称为探春卷。后来演变为春卷,是一些地区人们春节期间常备的一种食品。据考证,在我国,吃春卷的历史最早始于晋朝。那时,人们在立春之际相互馈赠“春盘”。唐代诗人杜甫有“春日春盘生细菜”的诗句,后来,春盘逐渐演变成春卷。

      传说三:春卷,又称春饼,厦门习惯叫它为“薄饼”。相传明朝同安人蔡复一,总督云贵湖广军务,经常整日批阅公文,忙得无暇吃饭,蔡夫人担心长此以往,丈夫会饿坏身体,遂想出一个办法:用面皮包着菜肴,让蔡公右手执笔,左手取食,边吃边写,十分方便。吃春卷的习俗就这样传下来了。 不过,流传到现在,对于所谓要包的菜也很有讲究,首先菜要提前洗净,待干,目的是菜不要有水份,否则,在包“春卷”的时候,会破。菜也要切得很细。菜的色样也是多样化。

春卷的历史

      春卷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北方人也称为“春饼”。据传在东晋时代就有。那时叫“春盘”。当时人们每到立春这一天,就将面粉制成的薄饼摊在盘中,加上精美蔬菜食用,故称“春盘”。那时不仅立春这一天食用,春游时人们也带上“春盘”。
  到了唐宋时,这种风气更为盛行。著名诗人杜甫的“春日春盘细生菜”和陆游的“春日春盘节物新”的诗句,都真实地反映了唐宋时期人们这一生活习俗。在唐代,春盘又叫五辛盘。
  明代李时珍说:“以葱、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杂和食之,谓之五辛盘。”
  以后春盘、五辛盘又演变为春饼。宋朝吴自牧在《梦梁录》中这样描述:“常熟糍糕,馄饨瓦铃儿,春饼、菜饼、圆子汤。”到了清代,富家或士庶之家,也多食春饼。清代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打春》中记载:“是日富家多食春饼,妇女等多买萝卜而食之,曰咬春,谓可以却春闹也。”这样,吃春饼逐渐成了一种传统习俗,以图吉祥如意,消灾去难。
  随着烹调技术的发展和提高,“春饼”又演变成为小巧玲珑的春卷了。这时它不仅成为民间小吃,而且也成为宫廷糕点,登上大雅之堂。在清朝宫廷中的“满汉全席”128种菜点中,春卷是九道主要点心之一。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