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短笛——贺绿汀

 

      贺绿汀(1903~1999) 音乐教育家、作曲家。早年即投身于革命并进行音乐创作。后入上海国立音专,攻读音乐。1934年所作钢琴曲《牧童短笛》、《摇篮曲》在“征求中国风味的钢琴曲”评选中分别获头奖和名誉二奖。此后进入电影界,为进步电影《风云儿女》、《十字街头》、《马路天使》等创作音乐。抗日战争期间创作了《游击队歌》、《垦春泥》、《嘉陵江上》等歌曲,广为流传。解放战争期间,又创作了管弦乐小品《森吉德玛》、《晚会》等佳作。解放后,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和中国音协副主席,主要从事培养音乐人才,但仍坚持音乐创作园地上的耕耘。

 

《牧童短笛》的诞生

      19世纪上半叶,当西欧的钢琴音乐已经进入浪漫主义黄金时代时,中国开始传入欧洲的现代钢琴,随着教堂和新学堂在中国的兴起,钢琴逐渐被中国人接受并在中国得到推广和应用。在当时还没有出现能独立举办钢琴独奏会的中国钢琴家之前,一些音乐家们却已开始写作中国自己的钢琴音乐作品了。从赵元任所作的第一首钢琴小曲《和平进行曲》到之后的《偶成》、《小朋友进行曲》、《锯大缸》(李荣寿曲)等,这些构思简单、曲式短小、专业技巧相当于儿童钢琴初级教材程度的小曲均在民间音调因素的基础上对欧洲传统和声尝试性地进行了结合运用,为后来中国钢琴曲的专业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之后的1927年萧友梅在上海创办的“上海国立音乐院”为中国钢琴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他以校长名义高薪特聘俄籍钢琴家查哈罗夫、阿克萨可夫、皮得罗娃等教授主持音专钢琴教学工作,更是对中国钢琴艺术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深远影响。正是查哈罗夫等外籍钢琴教授的到来,使得中国当时唯一的高等音乐学府——国立上海音专的钢琴水平,由当初弹小奏鸣曲、钢琴小品的初级、中级程度,迅速向高水准的演奏艺术发展。而1931年考入上海国立音专的贺绿汀也正是边从黄自学作曲,边从查哈罗夫、阿克萨可夫学钢琴。在名师的指导下,经过不断的努力刻苦学习,贺绿汀在作曲和钢琴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终于在1934年由俄罗斯著名作曲家亚历山大·车列浦宁(中国名:齐尔品,彼得堡人,1934—1937年在中国居住,从事钢琴演奏和创作。作为著名的作曲家和钢琴家,他于1934年4月在上海音专举行了自己作品的钢琴演奏音乐会,当即被该校聘为名誉教授)个人出资创办的中国音乐史上首次“征求中国风格钢琴曲”的创作评奖活动中,贺绿汀创作的《牧童短笛》以其美妙的旋律、新颖的手法一举夺得引人瞩目的一等奖。以《牧童短笛》为首的六首中国钢琴风味作品的诞生,立刻引起世人关注,成为人们研究、借鉴的成功典范。这次比赛对于当时尚处于起步状态的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和后来钢琴音乐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补充一点:贺绿汀 (1903-1997)湖南邵阳县人。1923年入长沙岳云学校艺术专修科,随陈啸空等学习音乐。大革命期间曾参加湖南农民运动、广州起义。解放后,贺绿汀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和中国音协副主席,主要从事培养人才,但仍坚持创作,写有大量声乐作品和电影音乐。半个世纪以来,贺绿汀共创作了三部大合唱、二十四首合唱、近百首歌曲、六首钢琴曲、六首管弦乐曲、十多部电影音乐以及一些秧歌剧音乐和器乐独奏曲,并著有《贺绿汀音乐论文选集》。《牧童短笛》也是他的第一首成名曲。该曲创作于 1934年,适时俄罗斯著名作曲家亚历山大·车列浦宁个人出资倡办了我国音乐史上第一次“征求中国风格钢琴曲”创作评奖活动,有6首中国钢琴独奏作品脱颖而出,贺绿汀的《牧童短笛》获得了头奖。 (来源天涯问答)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这个站点使用 Akismet 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你的评论数据如何被处理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