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北天台山的由来

    北天台山位于长治县城西北13千米高河乡上郝村西北。清光绪《长治县志》载:“天台山,县城(今长治市)西南二十里,四周平坦,日出入无影。一名望儿台,台上不容瓦砾,间有抛掷于上者,邻近居民必有灾祲。”俗传女娲炼石补天处。明代鲁兆嵩诗曰:“覃怀倒影最为奇,无影于今复见前。晓日平铺融岭碧,斜阳四射转阴迟。不妨呜雨铿林叶,岂作飞峦蔽野曦。世俗相传天是补,娲皇炼石有谁知?”清代程云召同唐云倬昆弟游天台诗云:“数年踪迹隔天台,为觅胡麻饭又来。二水(二水:指漳水、蓝河)波澄鸳鸯集,千山日暖杏桃开。争修墙屋缘丰岁,多蓄鸡豚见阜财。莫怪此乡风最大,补天区有圣人才。”
    天台山的山峰酷似馒头,巍然壮观。当地相传为女娲炼石,补天时,将鞋内积土磕在此处而成,俗名“无影堆”。不论日出日入,横看纵看,不见其影,确实称奇,极具旅游开发价值。

历史传说   
 
    北天台山最使人纳闷和感兴趣的事情,莫过于所谓“赵杲”之谜。有关“赵杲”之谜,至少是在明代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以前,人们还都一直没有破解开它。目前仍然完好保留在北天台山赵杲观中的明万历十一年《重修仙观碑记》里,记载说:“代郡之观多矣。城外有三清之观焉,东有凤凰之观焉,南有赵杲之观焉。彼赵杲者,不知何向之臣。考之经传,询之碑文,无所取证。”这里写得明明白白,直到400多年前,人们并不清楚“赵杲”为何许人。文献碑石无所证,但来自民间的各种推理和揣测还是有的。
    就在明万历十一年这块《理修仙观碑记》之中,撰碑文者一方面说对“赵杲”其人无所稽考,同时则又记述当时当地之人,已有推测“赵杲”为“汉世之贤相”的说法。除了赵杲,据传说,与赵杲同到北天台山的,还有一个叫“曾孩”的仙女。认为赵杲是汉代一位丞相,这仅仅是明末时人的一种猜测,而推测并未到此为止。历史进入公元1980年以后,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勃兴,北天台山与赵杲观理所当然都成为代县人民发展旅游而亟待开发的旅游资源。于是,对赵杲观和“赵杲”其人就又有了新的说法。20世纪80年代时的有些人认为,赵杲应该是春秋末期赵襄子灭代时代王手下的一位近臣。据说是在周元王元年(公元前475年)时,赵襄子于夏屋山(即今代县雁门关附近的草垛山)诱杀了代王并攻占代地,代王夫人在绝望之际也用发笄自杀身亡。就在此时,赵杲引护代王的其他姬妾外逃,终于落脚在了后来的北天台山,而他们落脚栖息的所在,也就成为后来“赵杲观”的缘启与发端--现在,这种全新的说法业已成为代县当地对“赵杲观”和“赵杲”其人历史最富权威性的解释。
    有关文字可见于北天台山与赵杲观的旅游宣传品之上,以及近年新出版的《代县志》之中。赵襄子灭代,代王夫人磨笄自尽于代地之夏屋山。这段历史均于史有证。《战国策》中就有记述:“襄子姊前为代王夫人。简子既葬,未除服,北登夏屋,请代王。使厨人操铜杓以食代王及从者,行斟,阴令宰以杓击杀代王及从官,遂兴兵平代地。其姊闻之,泣而呼天,磨笄自杀。代人怜之,所死地名之为磨笄之山。”可惜的是,在有关赵襄子击杀代王这件事的历史记载里,我们至今还未发现有一个叫“赵杲”的人活动在其中。可以认为,无论是汉代的“赵杲”,还是春秋末的“赵杲”,看来只能是毫无根据的子虚乌有瞎说。
    《隋书》和《资治通鉴》中有一段历史记载:话说隋大业十一年(公元615年)八月,隋炀帝在天池汾阳宫避完暑,接着又巡视塞北。这时突厥始毕可汗突然率数十万兵马袭击而来,隋炀帝慌忙之中带着车驾随从逃“入雁”,齐王以后军保崞县。癸酉,突厥围雁门,上下惶怖,撤民屋为守御之具,城中兵民十五万口,食仅可支二旬,雁门四十一城,突厥克其三十九,唯雁门、崞不下。突厥急攻雁门,矢及御前,上大惧,抱赵王杲而泣,目尽肿。”请注意,这里笔下的“雁门”,无疑就是今天的代县城,而隋炀帝怀中所抱“赵王杲”,不就是我们苦苦所求的北天台山之“赵杲”吗?隋炀帝巡幸塞北,突厥突袭,于是隋炀帝入雁门郡城。不几日,除了雁门郡城和崞县城,雁门郡的另外三十九座城池全部沦入突厥手中。突厥围住雁门郡城攻打甚急,箭都射到了城内,隋炀帝害怕得厉害,抱着刚七岁的小儿子赵王杲直哭,连眼睛都哭肿了。当时身边有大臣劝隋炀帝带精锐突围,又有人主张隋炀帝一方面坚守雁门郡城,一方面下诏书去求救兵。隋炀帝听从了后者,于是最后有惊无险。李渊等人率救兵至,围攻雁门郡城的始毕可讦则率突厥兵马逃遁而去。隋炀帝和他的父亲隋文帝信神佛是十分有名的。脱险之后的隋炀帝,极有可能曾经派大臣带着自己的小儿子赵王杲去到北天台礼神敬佛,以谢神佛佑驾之功;甚至更可能以赵王杲的名义在北天台山增建寺观,以作永世之祀。可见,“赵杲”应该就是“赵王杲”,“赵王”是隋炀帝杨广幼子杨杲的封爵称号,所谓“赵杲”者实属杨杲是也。

来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