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门”一词,始于何时?近读南宋吉水人罗大经所撰《鹤林玉露》,在甲编卷6中有“留后门”一条,其文曰:“今若直前,万一蹉跌,退将安托?要须留后门,则庶几进取有据。”这里所说的“留后门”,是指办事“留退路”的意思。
“开后门”一词,则首见于明人王一鹗的《总督四镇奏议十·举劾四镇将令疏》:“占公匠六十余名,各色营造私开后门,物议沸腾。”这里的“开后门”,是指“开方便之门”,即在房屋的两侧或后面开一些小门,以方便人的出入。这就是“开后门”、“走后门”的初衷。
现在所说的“开后门”或“走后门”,意思完全变了。它是指用不正当的手段,以达到某种政治的或经济的目的。”。“走后门由来”的版本较多,主要搜集到以下几种:
一、
此典故据说出自北宋年间。相传宋哲宗死后,宋徽宗继位,以蔡京为相。蔡京拼命贬谪和排斥旧吏,并规定其子女不得出仕和入京,甚至连其诗文也不准流传,因此引起了人们强烈的不满。一次朝廷设宴,艺人们在宴间演出了这样一幕:一个大官据案中坐,传判各事。有个和尚要求离京出游,因其戒牒是哲宗年间的,即被令还俗;一个道士遗失度牒要求补发,因是哲宗年间出家的,立即被剥下道袍,复为百姓。这时,一个属官上前低声说:“今国库发下的俸钱一千贯,皆为旧时钱文,如何处置?”这个大官略作沉思,悄悄地说:“那就走后门,从后门搬进来吧”这便是“走后门”的由来。
二、
另见酒徒新书《家园》描述:大隋朝承袭汉制,官府衙门都是坐北朝南。如果职位高到可携带家眷上任,官员的妻儿老小通常都安置在衙门后宅。平素公务往来,客人走得全是前门,只有私交甚好的朋友或者自家晚辈才走后门入内。几百年后,贪佞之风大行,“走后门”一词也由此而来。
三、
还有一个说法,“走后门”原为褒义,典故与包公有关。传说包公上任开封府尹后,很久没有百姓来告状。后来,他偶然发现其原因:官府大门守卫森严,守门官吏还要索要贿赂才让人进门,这就是所谓“衙门朝南开,有理没钱莫进来”。包公处罚了守门官吏,并决定打开后门,让百姓随意出入告状。由此衍生了“方便之门”和“走后门”两个说法,但“走后门”的意义后来发生了重大变更,不再是原来的好事了。
四、
承德避暑山庄也有走后门之说,而且确有后门设置。在皇帝办公的正殿北侧就有一后门与后宫相连,据说皇帝要与那位妃子佳人临幸,都是采取翻牌制,就是把每位佳人的名字写在牌子上,皇帝翻倒谁太监就叫谁,主要是避免佳人之间争风吃醋,也是稳定秩序的一种办法。届时,临幸女子沐浴净身,然后用黄绸布裹身,由太监背之皇帝的寝室,从皇帝的脚部钻入被窝,但不能超过皇帝的头部。一般皇帝临幸只允许十五分钟,屋内有太监侍立两旁,门外也有太监侍立,如果皇帝确实有兴趣和喜欢某位嫔妃,最长可延续一个时辰,也就是两个小时的时间。太监就会把这位女子记录在册,随时供皇帝临幸。这种情况必须有个前提,那些嫔妃佳人都想得到皇帝的临幸,也都想与皇帝共度良宵,于是每人都不遗余力的贿赂太监,谁给的多谁的东西值钱,太监就会在皇帝临幸的时候给予延长时间,否则,已到十五分钟,太监就会从皇帝的被窝里把佳人拖出背走。由此走后门便衍生开来。
主要来源